摘要
目的:探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夜间心率模式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监护心率记录,将入组的STEMI患者(1 166例)分为3组,即勺型心率组(A组100例)、非勺型心率组(B组821例)、反勺型心率组(C组245例),探讨3种夜间心率模式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全因死亡的影响,并比较多种心率指标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与A组相比,B、C组年龄较大(K-W值:7.530,P<0.05),A、B、C组对比,睡眠平均心率依次升高(K-W值:86.596,P<0.05);MACE发生率依次增高,分别为4.5%、15.4%、26%(χ2=29.078,P<0.05);全因死亡发生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3%、4.8%、7.7%(χ2=7.672,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在MACE中,A、B、C组累积生存率依次降低(Log-Rank<0.001),在Cox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及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后,睡眠平均心率增加(HR=1.022,95%CI:1.011~1.034,P<0.001)、非勺型(HR=3.198,95%CI:1.49~6.867,P=0.003)及反勺型(HR=4.663,95%CI:2.068~10.518,P<0.001)心率与MACE发生风险增加相关,睡眠心率增加(HR=1.057,95%CI:1.038~1.077,P<0.001)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纳入病变血管数量、Killip分级、用药因素等指标时,只有非勺型及反勺型心率模式与MACE风险增加相关,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始终只与睡眠平均心率增加相关。结论:睡眠平均心率和夜间心率模式可能具有更强的预后预测价值,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风险人群。
-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