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养殖蜚蠊携带可培养菌检测分析

作者:王一梅; 余汉斌; 包继永; 龚林; 周良才*
来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 31(17): 2053-2056.

摘要

目的检测分析3种实验室养殖蜚蠊粪便、体表、肠道携带可培养细菌,为研究蜚蠊的疾病传播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别收集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的粪便、体表、肠道样品,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纯菌株,使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快速鉴定细菌种属。结果分离出可培养细菌139株,14属17种,其中烈性致病菌1种(肠炎沙门菌肠炎亚种),不常见菌1种(Pseudocitrobacter faecalis),条件致病菌15种。粪便样本中检出细菌7种,体表检出8种,肠道检出12种,铜绿假单胞菌和黏质沙雷菌检出数量占绝对优势。结论蜚蠊体内外均携带多种细菌,应高度重视其在疾病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加强对蜚蠊的监测与防治以应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巩固爱国卫生运动成果。

  • 单位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