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检测产妇产后42 d盆底肌力,分析影响产后盆底肌力的因素,为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115名产后42 d至我院妇产科门诊复查产妇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检测其盆底肌力。结果 无论何种分娩方式,高龄、产次≥3次、孕期体质量增加≥15 kg及分娩巨大儿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阴道分娩者较剖宫产者产后42d盆底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阴道分娩者第二产程时长≥2 h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较<2 h者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裂伤或侧切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较会阴无裂伤者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较孕前BMI <24 kg/m2者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越高,产妇产后42 d盆底肌力越低,尤其是Ⅱ类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产后盆底肌力受分娩方式、年龄、产次、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因素影响。为减少盆底肌损伤,孕前应适当减重,孕期注意控制体质量增长,尽量避免高BMI、高龄妊娠、巨大儿、多次分娩等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