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育时期增温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姜树坤; 王立志; 杨贤莉; 迟力勇; 李忠杰; 李明贤; 张喜娟; 赵茜; 李锐; 姜辉; 李文华*
来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06): 130-139.
DOI:10.13304/j.nykjdb.2019.0983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已成为威胁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利用六角形开口玻璃房模拟日间增温,并用耐热高产品种龙稻21和热敏感优质品种龙稻1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增温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设施能够实现日间平均1.2~2.6℃的增温效果。全生育期增温使龙稻21和龙稻18的产量分别提高7.4和4.5 t·hm-2,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生物量、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的。进一步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增温对产量的影响发现,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使龙稻21的产量分别增加1.2、3.9、0.8和1.1 t·hm-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能使龙稻18的产量分别增加1.5、2.5和1.8 t·hm-2。孕穗期增温导致龙稻21和龙稻18的产量分别减少0.2和1.2 t·hm-2。各生育时期增产主要通过增加生物量、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不同耐热品种对增温的响应不同,主要受结实率的影响。同时也发现,增温对千粒重存在负向作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温能够增加糙米率和精米率,而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导致糙米率、精米率下降以及垩白米率、垩白度升高。增温对稻米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未来如果高温出现在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危害较弱,而且还有部分有利作用。但如果高温发生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对寒地优质稻谷的生产危害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对寒地水稻生育后期高温的研究和耐高温品种的选育。

  • 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