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之说。其意重在强调,每个人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让"德"与拥有的职位(或地位)相匹配,否则就会有"报应"。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只有胸中充满"德",并且始终站立在道德修养的"较高处",才能显现人格魅力,让人容易亲近,让学生满怀尊敬和信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以德感人、以德育人、以身立教"的正能量作用。苏教版12册语文教材中《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刘老师就是一位"德与位配"的人,不仅思想上有"德",而且颇具"德行"。正因为如此,在阔别近30年以来,他的学生——"我",每逢春天风筝放飞的时候,都会产生"睹物思人"之感,其乐观言行依然历历在目。刘老师"德在哪里"呢?如何借助这一"例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