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肾主骨理论与骨质疏松症关系

作者:赵军; 董重阳*; 李昕; 田广芳; 王雄耀; 师建平; 常虹; 高小明; 莫日根; ***; 刘岩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02): 75-78.

摘要

骨质疏松症之疾病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虽没有明确记载,但早在《黄帝内经》之中就有“骨痿“”骨枯”之类似于此病之独到论述,且其认为肾虚同骨痿、骨枯密切相关。骨的强弱决定于肾之精气。充盛之肾精,源生化之骨髓,充足之骨髓,则充养了骨骼,则有力坚劲的骨骼形成,强劳作并且耐久立,形成坚固的牙齿且脱落不易。若具有不足之肾精,则产生空虚之骨髓,失养之骨骼,在小儿可见发育生长迟滞不前,无力而骨软,发病“五迟“”五软”。在成人可因骨质疏松而痿软,见腰膝酸软,甚则足痿不能行走,即“骨痿”;骨髓乏源,骨骼失养而导致骨质疏松。老年则因髓减骨枯,还易发生骨折。文章通过对中医学“肾主骨”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结合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病因病机以认识二者关系,以便于在科研、临床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