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形态与用量对槟榔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袁赫奕; 陈明婉; 戚金存; 李晨; 李昌珍*; 杨福孙
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2022, 20(16): 5553-5563.
DOI:10.13271/j.mpb.020.005553

摘要

本研究以两叶一针‘热研1号’槟榔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应用三种氮肥形态(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与三种氮肥用量(50%当地氮肥用量, 100%当地氮肥用量, 150%当地氮肥用量)处理,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测定槟榔幼苗的形态、光合、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和含氮量等指标,探究氮肥形态与用量对槟榔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形态与用量对槟榔幼苗形态和生理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株高增长量在50%硝态氮下达到最大值;茎粗增长量、细胞间CO2浓度、叶绿素a含量均在150%酰胺态氮肥下效果最佳;150%铵态氮肥处理下有利于槟榔幼苗干物质量的积累,根系干重、根冠比和干物质量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50%酰胺态氮肥处理下显著提升;植株茎秆全氮含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从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看,槟榔幼苗更偏好积累铵态氮肥。综上所述,酰胺态氮处理下50%用量槟榔幼苗的光合作用最强;增施铵态氮肥,利于根系的养分积累,促进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的生长,从而适应热带的生存环境。研究结果为热带地区槟榔幼苗培育选择合理氮肥形态与用量提供了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