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NAVA)和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形式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苏北人民医院ICU的12例急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NAVA或PSV模式进行通气,NAVA和PSV通气支持水平均从5 cmH2O(1 cmH2O=0.098 kPa)开始,分4步递增,每10 min增加1次。PSV压力支持水平分别为5、10、15、20 cmH2O,分别记为PSV1~4组。NAVA组的支持水平每10 min增加1倍,分别为起始NAVA支持水平的1、 2、 3、 4倍,分别记为HAVA1~4组。观察不同支持条件下(PSV1~4组及NAVA1~4组)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呼吸机通气频率(VRR)、中枢呼吸频率(NRR)、膈肌电活动峰值(EAdipeak)、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效触发发生情况、呼吸机送气时间(Ti-flow)、呼吸机呼气时间(Te-flow)、神经吸气时间(Ti-neu)、神经呼气时间(Te-neu)、总体VT变异度等指标。结果 (1)随着通气支持水平的增加,PSV1~4组VT、无效触发显著增加,VRR、NRR均明显减慢,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71,F=30.521,F=13.672,F=9.357,P<0.05);PSV3~4组的VT较同时点NAVA3~4组均显著增加,PSV4组无效触发显著高于NAVA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VA1~4组组内各时点的V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通气支持水平的增加,PSV1~4组组内各时点的Ti-neu,以及NAVA1~4组组内各时点的Ti-flow、Te-flow、Ti-neu、Te-neu均无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1~4组Ti-flow、Te-flow、Te-neu显著增加,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64,F=13.431,F=21.126,P<0.05);PSV4组Ti-flow、Te-flow、Te-neu分别显著高于NAVA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NAVA组总体VT变异度显著高于P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AVA组Ppeak和EAdi显著相关(r=0.96±0.14, P<0.05)。(4)PSV4组的PaCO2较PSV1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SV相比,NAVA通气支持时间、通气支持水平与自身呼吸形式更加匹配,对呼吸形式影响更小,一定程度上避免通气不足和过度通气。

  • 单位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