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史上,书家学书途径大多囿于刻帖,而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法帖经典多以枣木、梨木传刻,这种由木板承刻而自然生发出的气息是为枣木气。枣木气在书家创作中并不受待见,古代以董其昌为代表、现代以沈尹默为代表的学者大多认为作品中的枣木气是书艺不精的表现,于是王宠等书家成为抨击对象。清代碑学以来,甲骨石刻、碑碣墓志都成临池对象,书学思想发生革命,"书卷气"不再成为书法创作中唯一审美气韵,是时以金农为代表的书家通过对枣木气的实践获得成功,因此枣木气与表现枣木气的书家需要被重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