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对话,是显示人物特征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对话进行比较研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性格,还能从中习得表达技能。但是,即便同一个对话,由于教学角度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笔者认为,对话的教学应指向理解与表达。近期,笔者参与了《第一朵杏花》同课异构教研,针对第714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两位教师都进行了教学,教学角度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