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成都市蚊虫密度监测分析

作者:张伟; 蒋峥; 邓良利; 田汶佳; 何建邯; 廖骏
来源: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1, 27(01): 45-47.
DOI:10.19821/j.1671-2781.2021.01.012

摘要

目的掌握成都市蚊虫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控蚊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诱蚊灯法,于每年4—11月在成都市城区和农村开展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共捕获成蚊337 233只,平均蚊密度为3.52只/(灯·h),其中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50.43%、35.85%。2013—2017年蚊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平均蚊密度为3.97只/(灯·h),为最高值;2017年平均蚊密度为2.82只/(灯·h),为最低值。成蚊密度的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6—7月;蚊媒疾病乙型脑炎发病数量高峰集中在7—8月,5年合计分别为27和30例。不同生境中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密度为19.19只/(灯·h)。结论初步掌握了成都市蚊虫的种群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密度消长与蚊媒传染病密切相关,应加强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等工作。

  • 单位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