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法建立大鼠种植体周炎模型的比较

作者:孟令玮; 李雪; 高胜寒; 李悦; 曹瑞涛; 张毅*; 潘韶霞*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01): 22-29.
DOI: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1.004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棉线结扎与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法,以及两种方法联合建立大鼠种植体周炎模型的效率和效果,以探索大鼠种植体周炎模型建模的最佳方法。方法:纳入39只雄性SD大鼠,拔除上颌左侧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4周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植入4周骨结合后,将39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取棉线结扎(n=12)、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LPS(n=12),以及两种方法联合(n=12)诱导大鼠种植体周炎,同时设无任何处理对照组(n=3)。记录实验组大鼠诱导前及诱导后2周和4周时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 BOP)和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收集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分析(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表达。分别于诱导2周和4周时处死实验组动物,收集上颌骨,采用微型CT(micro-CT)观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状况。结果:种植4周后,种植体骨结合良好。3个实验组均可见牙龈红肿,质软,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诱导2周和4周时,各实验组PD、GI和BOP均较诱导前增加,但仅BOP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诱导2周时,棉线结扎组和联合组在每个位点均可见边缘骨吸收,且联合组每个位点边缘骨吸收程度均大于棉线结扎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注射组部分种植体的部分位点可见边缘骨吸收。炎症诱导4周时,各实验组各位点均可见边缘骨吸收,其中棉线结扎组和联合组边缘骨吸收大于局部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2周和4周时,实验组TNF-α和IL-1β均较对照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LPS,棉线结扎及两种方法联合可以更好且更快地诱导大鼠种植体周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