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我国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运用熵权TOPSIS、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σ收敛法、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耦合度区域非均衡性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和OLS模型对全国及四大地区耦合度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结果】(1)全国及四大地区的耦合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协调类型存在从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跃升态势;耦合度的椭圆重心始终位于河南省,说明其区位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轨迹相对稳定;耦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相关性程度较弱;除西部的耦合度存在小幅度扩散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现收敛态势;空间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地区内次之,超变密度最小。(2)全国视角下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和金融发展都会对耦合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因素却存在负向抑制作用,邻近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和科技发展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周边地区耦合度的提升也会对本地区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地区视角下各类驱动因素表现出“因地而异”的特点。【结论】坚持“全国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强化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导作用,又需发挥各地区驱动因素的促进作用,还要优化耦合度的空间布局结构,增强区域间的联系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