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漫长的18世纪”,当西方建筑经历从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时,与此同时的“康乾盛世”,中国建筑在封建社会末期达到了体系化的又一座高峰,尤其在乾隆皇帝实际统治期间(1736—1796)。但与此同时,北方皇家建筑中出现了各种写仿现象——江南园林、藏式寺庙、缅式宝塔甚至西洋宫殿都汇聚一堂,建筑上出现了各种异变。如果将这一现象与16世纪意大利的“手法主义”时期进行对比,它们都呈现出“既可以故意使用与原始意义或主题相反的内容,也可以同样有意地严格地执行古典主义”的类似特征——本文从圆明园西洋楼直接借用西方手法主义中粗石主义与增强透视的实例,到紫禁城中基于空间体验的手法主义本土化的体现,借用类比的方法,讨论了它们与手法主义的共通性,以及跨文化间可能的交流与影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