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4种不同后路枕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6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状态(NS)、枕寰枢失稳模型(DS)、后路枕骨螺钉+C2椎弓根钉固定+纵棒固定(AF)、后路枕骨螺钉+C2椎弓根钉+C3侧块螺钉+纵棒固定(BF)、后路枕骨螺钉+C2椎弓根钉固定+C3椎板钩+纵棒固定(CF)、后路枕骨螺钉+C3椎板钩+C4椎板钩+纵棒固定(DF),共6种状态下,依次用KD-1型三维运动实验机进行测量相应节段的运动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齿状突及横韧带切除后,枕颈部会严重失稳,即DS组运动范围(ROM)较NS组明显增大10-1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枕颈失稳后,AF组ROM明显比DS组减小13-16%(P<0.05),与NS组仅相差5-6%(P>0.05)。3.BF组ROM比失稳减小17-19%(P<0.05),更加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4.CF组ROM比DS组减小18-23%(P<0.05),亦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5.DF组ROM比DS组减小19-23%(P<0.05),也能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但椎板钩有滑动现象,相邻节段代偿运动加大。结论枕颈融合固定时,C2椎体骨质良好者,单纯C2椎弓根固定已足够稳定;在颈椎有C2椎弓根固定再加上C3侧块螺钉或C3椎板钩时,固定更坚强可靠,但多牺牲了一个椎体的活动度;颈椎以C3椎板钩+C4椎板钩固定时,也能达到可靠的枕颈固定,但有侧方滑动的趋势,同时固定的节段最长,邻近节段退变会加剧。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长海医院;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