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在不同CD4+T细胞水平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选取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依据穿刺前24 h内的CD4+T细胞计数值,将42例患者分为<50个/μl组,50~<100个/μl组,100~<200个/μl组,≥200个/μl组;并在颈部病灶穿刺前24 h内行常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详细记录病灶超声声像学特征,统计分析不同CD4+T细胞组间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特征。结果 42例患者中,CD4+T细胞≥200个/μl组9例,100~<200个/μl组9例,50~<100个/μl组9例,<50个/μl组15例。CD4+T细胞≥200个/μl组患者,淋巴结最大直径主要集中在2~<3 cm,淋巴结钙化比例高于其他3组,无淋巴结融合及窦道,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表现为均匀增强及不均匀增强。CD4+T细胞100~<200个/μl组患者淋巴结直径在2~<3 cm及≥3 cm均有分布,仅1例淋巴结表现为钙化,超声造影以不均匀增强表现为主。50~<100个/μl组患者中有7例淋巴结直径> 3 cm,无钙化表现,5例有淋巴结融合,7例有窦道形成,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增强与环状增强。<50个/μl组患者淋巴结最大直径均> 3 cm,无淋巴结钙化,病灶内部液化、淋巴结融合、窦道形成的比例均高于其他3组,超声造影以环状增强为主。随着CD4+T细胞减少,淋巴结直径越大,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89,P <0.01);随着CD4+T细胞减少,淋巴结融合、窦道形成的概率增大,而钙化形成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3,P <0.01);随着CD4+T细胞减少,超声造影增强模式逐步由均匀增强转变为环状增强,不同组间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8,P <0.01)。结论在不同CD4+T细胞水平,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表现存在差异,这为临床评估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情进展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 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