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黄土高原东部旱塬适宜的播种方式及配套播量,于2017—2018年在闻喜旱地小麦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探墒沟播和普通条播2种播种方式为主区,以75、150、225 kg/hm2等3个播量为副区,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籽粒淀粉特性及加工品质对不同播种方式及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探墒沟播较普通条播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提高了除醇溶蛋白外其他籽粒蛋白组分和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的含量,提高了籽粒淀粉黏度特性和加工品质;采用探墒沟播,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高14.56%~16.49%、2.75%~22.45%和17.73%~42.62%;籽粒蛋白组分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达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且与其他播量间差异显著,以播量75 kg/hm2最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以播量75 kg/hm2最低,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淀粉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与播量225 kg/hm2间无显著差异;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不同处理间吸水率无明显变化。总之,与普通条播相比,探墒沟播在提高旱地小麦籽粒产量的同时,通过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来增加蛋白质含量,还通过优化面粉的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提升加工品质,且以播量150 kg/hm2效果最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