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聚异丁烯马来酸酐(PIBSA)作为制备无灰分散剂的中间产物,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决定了后续胺化反应的成败。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分析两种催化工艺(BF3和AlCl3催化法)制备的不同活性的聚异丁烯和不同烃化工艺(氯化法和热合成法)制备的PIBSA的结构,探讨PIBSA的合成反应机理,对比分析了两种PIBSA进一步胺化制备的无灰分散剂的低温油泥分散性、高温清净性以及烟炱分散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两种工艺制备PIBSA时,由于聚异丁烯的结构及反应原理不同,合成产物PIBSA的结构差异较大;热合成法PIBSA的末端以接枝的单五元环酸酐结构为主,氯化法PIBSA的末端主要以邻苯二甲酸酐结构为主,两种不同结构对无灰分散剂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氯化法PIBSA制备的无灰分散剂DL和热合成法PIBSA制备的无灰分散剂DR的低温油泥分散性相当,DL的高温清净性优于DR,而烟炱分散性略差于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