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分析了常规秸秆还田(CK)和秸秆还田配施促腐菌剂(IT)两种处理下稻田0~20和20~40 cm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评估了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并测定了不同粒径(<0.053、0.053~0.25、0.25~1、>1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含量。结果表明:1)IT处理<0.053、0.053~0.25及>0.25 mm团聚体数量在0~20和20~40 cm土层分别较CK下降10.0%和6.8%、提高3.0%和5.7%及17.9%和26.1%;与CK相比,IT有效提高了R0.25、MWD、GMD,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26.4%、20.0%、18.2%和18.2%、10.5%、10.0%。2)与CK相比,IT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中0.25~1 mm粒级团聚体的TP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0.3%和37.5%,TN和SOC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他粒径各养分在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大团聚体(>0.25 mm)的SOC和TN含量高于粉黏团聚体(<0.053 mm)。不同土层IT处理<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SOC、TN和TP累计贡献率较CK有所降低;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养分累计贡献率与CK差异不显著;大团聚体(>0.25 mm)的SOC、TN和TP累积贡献率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较CK分别提高了32.1%、19.6%、52.8%和22.8%、11.8%、42.9%。3)土壤<0.053 mm粒级团聚体数量与SOC和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0.053~0.25 mm团聚体数量与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大团聚体(>0.25 mm)数量与SOC、TN和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秸秆还田配施促腐菌剂可以促进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形成,提高了团聚体水稳定性,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中养分含量,促使养分从粉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移。
-
单位农业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