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两次历史性暴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作者:旦增伦珠; 巴桑扎西; 多吉次仁*; 普布扎西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1, S1: 140-14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S1.038

摘要

利用TRMM 3B42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西藏高原2008年10月26—29日和2013年10月13—14日两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以错那县为主的藏东南地区暴雪过程属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500 hPa上南支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2013年以聂拉木县为主的藏南地区暴雪过程则属于印度低压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850 hPa上的低压系统及低空急流,500 hPa上印度北部低涡气旋和孟加拉湾北部高压单体;2008年暴雪过程的暴雪区域在水汽通量带左侧,而2013年暴雪区域在水汽通量高值中心前方;2008年暴雪过程的物理量配置比2013年暴雪过程更好。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暴雪落区和高湿区相对应,湿层厚度也基本一致;暴雪落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相一致;上升运动区与暴雪落区相对应;暴雪区域都位于能量锋区上,锋区两侧中低层冷暖气流汇合加剧暴雪区域的垂直上升运动。

  • 单位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