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祭坛,可能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祭天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祭台,学者据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猜测它们可能是早期祭祀土地之社坛。与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对天神、地祇的崇拜经久不衰,这主要应归因于历代相对稳定的郊祀制度。周代的郊社之祀《礼记·祭法》言"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将郊祀追溯到了尧舜时代。但众所周知,周朝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创立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华夏文明中原有的自然崇拜、鬼神信仰自此始有规范可循,故从礼制角度言,郊祀可谓肇自西周。西周初年营建雒邑时周公曾"用牲于郊"(《尚书·召诰》),此条记载后被清人秦蕙田视为最早的郊祀记录收入《五礼通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