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与房颤进展相关的主要临床指标,以便构建简单实用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9年9月在酒泉市金塔县人民医院确诊为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326例,其中男176例、女150例,根据出院1年期内随访是否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分为房颤进展组(58例)和房颤无进展组(268例)。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阵发性房颤进展相关的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并构建预测评分模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不同评分组(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进展)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比。结果 房颤进展组的年龄、BMI、左房前后径(LAD)均显著大于房颤无进展组(P<0.01、0.05),心率显著快于房颤无进展组(P<0.01),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房颤无进展组(P<0.01),年龄≥60岁、BMI≥26.5 kg/m2、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率≥80次/min、尿酸水平≥345μmol/L、LAD≥43 mm的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房颤无进展组(P值分别<0.01、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β=0.673,OR=1.960,95%CI为1.004~3.825,P=0.049],BMI≥26.5 kg/m2(β=0.771,OR=2.163,95%CI为1.099~4.255,P=0.025),合并慢性心力衰竭(β=1.181,OR=3.257,95%CI为1.417~7.483,P=0.005)、基线心率≥80次/min(β=1.267,OR=3.548,95%CI为1.850~6.806,P<0.001)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将每个预测因素赋值1分,将所有患者分为低风险(0分)进展、中风险(1或2分)进展和高风险(3或4分)进展3组,患者1年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分别为7.2%(5/69)、15.3%(34/222)、54.3%(19/35),组间趋势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结果显示,326例患者中,全因死亡18例(5.5%),心血管原因死亡6例(1.8%),心血管原因再住院事件发生30例(9.2%),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18例(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风险进展患者的心血管原因再住院事件发生风险函数比显著高于低风险进展患者(HR=5.07,95%CI为1.31~19.62,P=0.019),全因死亡、心血管原因死亡、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函数比与低风险进展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风险进展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原因死亡、心血管原因再住院事件、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函数比与低风险进展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根据年龄≥60岁、BMI≥26.5 kg/m2、基线心率≥80次/min和合并慢性心力衰竭4个指标构建的ABHF评分模型在预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方面具有临床实用价值,高风险进展房颤患者的心血管原因再住院发生率较低风险进展房颤患者更高。

  • 单位
    金塔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