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诱导膜技术和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6例, 其中男28例、女8例, 年龄24~64(49.8±14.1)岁, 骨缺损长度为4.1~10.5(6.8±1.8)cm。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者23例纳入诱导膜组, 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者13例纳入骨搬运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 以及二期手术术后X线摄片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质量、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二期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2.7±30.8)d和(271.4±63.1)d, 术后X线摄片次数分别为(10.0±4.6)次和(14.2±3.7)次,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2.83, 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愈合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天2组患者伤口与骨折部位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7天, 诱导膜组患者Ⅰ、Ⅱ、Ⅲ度疼痛分别为17、4、2例, 优于骨搬运组的4、7、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 P=0.021)。2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疗满意度均为100%, 其中诱导膜组十分满意21例、满意2例, 骨搬运组分别为7例和6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 P=0.002)。结论相比于骨搬运法, 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 可以有效缩短患者骨愈合时间, 提高骨愈合质量, 缓解术后疼痛。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