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及种群监测

作者:丁旭; 师伟芳; 张玉琼*; 兰子尧; 张爱华; 徐建军; 周光荣
来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03): 274-280.
DOI:10.16250/j.32.1374.2021058

摘要

目的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自6月上旬开始上升,在7月上旬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活动规律呈单峰型,最高密度为2018年8月上旬的57.34只/(人·夜)、最低密度为2009年10月下旬的1.29只/(人·夜);年均按蚊密度由2005年的17.91只/(人·夜)逐年缓慢降至2012年的12.34只/(人·夜),下降了38.02%(χ2趋势=115.04,P<0.01),2017—2019年按蚊密度有上升趋势(χ2趋势=420.00,P<0.01)。2017—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在19:00至次日7:00监测时间内均能被捕获,总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00—21:00为全省传疟按蚊活动高频时段。2005—2019年贵州省采用诱蚊灯法共监测938次,累计捕获按蚊52 781只,其中中华按蚊49 705只、微小按蚊804只、嗜人按蚊238只、其他按蚊2 034只,各类按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68,P<0.01)。2017—2019年,在贵州省人房、户外和畜房三类生境中累计捕获传疟按蚊24 557只,以畜房捕获按蚊最多,占总捕获按蚊总数的67.65%;人房捕获按蚊最少,占12.01%;不同生境捕获按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4,P<0.01)。在捕获的按蚊种类中,三类生境均能捕获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其中以中华按蚊最多,占98.07%;嗜人按蚊最少,占0.09%。结论贵州省原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华按蚊取代了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成为全省主要传疟媒介;传疟按蚊密度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捕获的按蚊种类及数量均有所增加,有引起输入性疟疾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今后需在贵州省长期、持续、全面开展传疟媒介监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