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影像并非一种本质主义的界定,而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主导的传播语境中的间性生成。即在屏幕的可通约性的作用下,影像在跨屏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可通约的残余。其跨越了影像的胶片、录像和数字时代,呈现出清晰性、精准性、即时性三方面的质地亏缺。基于关乎媒介的普遍记忆,劣质影像被优质电影征用,以达成真实、怀旧、悬念以及自体式反思等方面的叙事功用,在其被征用的过程中,投射出多方面的权力规训。经由记忆治理,劣质影像本体论上的意义最终将被价值论上的功用考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