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了"北方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并成为1930年代中国抗日文学的扛鼎之作。1970年代末,《生死场》英译本开始在英美国家传播,西方世界将其解读为"生老病死"的人生哲学,是对东北民众生活画面的真实刻画。作品在英美国家的接受形态对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关于萧红《生死场》主题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当萧红及其作品沉寂了30多年,抗日主题离开了历史的大背景,民族乡土文学叙事的萧红则被人们所忆起。其英文文本旅行到海外,再回流到中国大陆,《生死场》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主题意蕴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