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三百"作为西周王朝礼乐制度下的产物,其在编集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主文谲谏"。而随着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的到来,同样作为朝廷命书的《春秋》,创作观念已经变为了"秉笔直书",从"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到爱憎分明,"书法不隐",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求。深入挖掘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后可以发现,《诗经》与《春秋》是"异体同质"的关系,两者虽然不属于同一体裁,但是这种转变本质上系出于"大一统"思想之下逐渐深化的尊礼崇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