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对血虚肝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倍他司汀药物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血虚肝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支持疗法+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支持疗法+倍他司汀药物+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总发生率、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67%)高于常规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5);研究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常规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LVA为(23.15±2.46)cm/s、RVA为(22.13±2.69)cm/s、BA为(25.77±2.57)cm/s,常规组患者LVA为(23.32±2.31)cm/s、RVA为(22.49±2.45)cm/s、BA为(26.05±2.32)c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0.648、0.530,P>0.05);治疗后,研究组LVA为(26.69±0.22)cm/s、RVA为(26.13±0.35)cm/s、BA为(28.46±0.35)cm/s,常规组LVA为(24.63±0.25)cm/s、RVA为(24.43±0.51)cm/s、BA为(27.35±0.25)c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63、18.022、16.922,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倍他司汀药物有效应用,可明显增强患者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促进血虚肝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整体治疗水平、预后水平提升。

  • 单位
    神经内科;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