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质谱技术检测牙龈炎治疗前后唾液及龈沟液多肽组的变化

作者:马张珂; 佟佩远; 袁超; 唐菡; 祝策; 孙翔宇; 郑树国*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9, 54(11): 745-752.
DOI:10.3760/j.issn.1002-0098.2019.11.011

摘要

目的 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探索菌斑性龈炎患者治疗前后唾液和龈沟液多肽组的特征性变化,为多肽标志物应用于疾病监测奠定基础。方法 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预防科2017年1至9月就诊患者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7例菌斑性龈炎患者(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4~62岁),分别于基线、洁治后1周记录受试者的探诊出血、出血指数,收集唾液、龈沟液样本,处理后利用MALDI-TOF MS检测样本中多肽表达水平差异。纳米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nano-LC/ESI-MS/MS)用于识别差异多肽的蛋白质来源。结果 17例菌斑性龈炎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唾液样本经比较筛选出4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多肽峰(P<0.05),这4个差异多肽峰在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质荷比分别为1 030.6、1 043.4、1 053.4和1 064.6;治疗前后的龈沟液样本经比较筛选出5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多肽峰(P<0.05),其中多肽峰1 055.5和1 168.3在治疗后强度显著下降(P<0.05),而3 363.7、3 480.9和3 489.5则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唾液、龈沟液的个别差异多肽峰之间、差异多肽峰强度与探诊出血、出血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利用这些差异多肽峰进行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个体的分布集中趋势不同,龈沟液差异多肽峰代表的个体分离趋势略明显。经nano-LC/ESI-MS/MS鉴定,龈沟液中多肽峰1 055.5来源于血清白蛋白,唾液中1 064.6来源于补体C3。结论 唾液和龈沟液中存在与牙龈炎治疗相关的差异多肽峰,可成为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