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知包含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庄子》之知则分为世俗之知、极物之知和体道之知三种。两者对知性观的讨论,一是在知与求知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具体体现在二者推重之知、求知态度、求知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一是对知与仁、德二者关系的认识问题上存在差异,前者认为,知与仁、德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后者则指出,世俗之知和极物之知均有害德性,而体道之知则有益于保全德性。在对待知的根本态度和知的终极追求问题上,二者也存在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