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血沉(ESR)、血小板计数(PLT)动态改变特点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7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菌阴肺结核(痰菌阴性肺结核组)190例,菌阳肺结核(痰菌阳性肺结核组)33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组)34例,合并肺外结核(合并肺外结核组)16例;6个月短程疗法治愈的患者(短程治疗组)175例,因痰菌转阴慢、CT征象好转慢、合并肺外结核或出现药物性肝炎等病情需要延长疗程的患者(延长疗程组)98例。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每月复查血常规、ESR等指标。比较不同疗程、疾病类型患者的ESR、PLT。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6个月给予血常规、ESR检查发现,治疗前及治疗1、2、3、4、5、6个月末时的ESR分别为(31.3±25.7)、(22.7±22.3)、(17.6±17.7)、(16.0±16.8)、(13.9±14.3)、(12.3±12.6)、(11.1±12.2)mm/h;PLT分别为(270.9±101.1)×109/L、(232.0±76.1)×109/L、(219.3±71.8)×109/L、(215.3±71.0)×109/L、(208.0±65.5)×109/L、(204.0±58.8)×109/L、(204.9±54.4)×109/L。对不同疗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ESR、PLT以及ESR+PLT进行多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短程治疗组与延长疗程组的ESR、PLT及ESR+PLT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延长疗程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个月末时的ESR高于短程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末时的PLT高于短程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末时的ESR+PLT高于短程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四种疾病类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ESR、PLT以及ESR+PLT进行多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痰菌阴性肺结核组、痰菌阳性肺结核组、结核性胸膜炎组、合并肺外结核组患者的ESR、PLT及ESR+PLT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痰菌阴性肺结核组、痰菌阳性肺结核组、结核性胸膜炎组、合并肺外结核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4个月末时的ES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末时的PLT以及ESR+PL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PLT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

  • 单位
    天台县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