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中西方信息传递载体难以实现兼容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为"置邮传命"和"裕国便民"价值理念的差异。与传统驿传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不同,晚清邮政版图的构建是多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邮政舆图、《通邮处所集》《邮政事务总论》等史料具备相对完整精确的细节要素,为复原和重构邮政网络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本信息,而邮政机构亦是考察分析地方体系层级理想的中间介质。通过以安徽为中心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邮政局所不可能以均质、匀速的拓展模式根植于清朝的各个角落,只有那些较早完成传统与现代对接且地方体系层级较高的城镇才会成为首选之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