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滚针、复方红花酊外涂对脱毛小鼠毛发再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志丹; 吉晓雨; 彭志永; 李晓燕; 陈春兰; 梁薇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07): 70-91.
DOI:10.19917/j.cnki.1005-0779.2016.07.025

摘要

目的:观察梅花针、滚针、中药外涂等方法对脱毛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和药物+梅花针组共7组。除正常组外,均以8%硫化钠外涂,制成脱毛模型。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分别予以相应的针刺治疗和(或)复方红花酊外涂。实验开始后每天观察毛发生长情况。治疗结束,皮肤取材,病理切片、免疫组化观察毛囊改变及局部炎症因子变化。结果:8%的硫化钠涂抹可成功建立小鼠脱毛模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经相应的针刺治疗和(或)复方红花酊外涂后第21天,模型组动物毛发基本生长完全,且均匀、细密。滚针组生长完全程度基本与模型组相同,但毛干较模型组粗大。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动物毛发生长不完全、欠均匀,但毛干较模型组粗大。药物组动物毛发生长缓慢、稀疏、不成片。病理切片及HE染色显示:模型组毛囊球部炎症浸润明显,处于退行期的毛囊增多;药物组毛囊多处于静止期,且周围炎性浸润明显;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处于生长期的毛囊明显增多,且个体粗大,并可见明显毛干;但药物+梅花针组生长期毛囊个数、毛囊形态较其它3组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α、IL-1β、IL-2、TNF-α、IFN-γ、IL-17表达增加(P<0.05);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IL-1α、IL-1β、IL-2、TNF-α、IFN-γ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IL-17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药物+梅花针组IL-17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CD34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滚针治疗不影响脱毛小鼠毛发的再生长,且使毛发更粗大,效果优于刺激量更大的梅花针叩刺;单纯复方红花酊外涂,虽能减轻毛囊周围炎症,但毛发生长受到了抑制;在外涂复方红花酊基础上再予滚针或梅花针治疗,能重新激发毛发的生长,且滚针作用优于梅花针。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