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文化政策演进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关键,也是解决文化遗产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在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的复调背景下,由国家顶层创新性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制度。本文按照制度演化理论,系统梳理国际遗产管理思想和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制度的演变,以此探索国家文化公园制度的源流、创新与愿景。通过梳理国际遗产文件发现,遗产的保护原则由“真实性”向“完整性”发展,保护对象也从“单一性”逐渐变为“多样性”,线性遗产理论逐步走向成熟,为国家文化公园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本文分析了这项制度的演变与局限,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实践背景。回顾中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历程,可将其划分为制度草创(1956–1965年)、制度生存危机(1966–1977年)和制度重生(1978年至今)三个阶段,并分别体现了朴素的保护主义、隐忍的保守主义、全面的发展主义中国三个不同阶段的文化遗产管理的思想。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自成立至今,在民众思想、制度发展、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渐渐暴露出其在文物管理和价值表达等方面的局限性。国家文化公园制度是文化遗产制度内部矛盾和遗产理论演变的产物,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体现了“整体性保护”和“融合性发展”这两大核心内涵。在未来,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的成熟,将形成以国家文化公园为主导,以多类文化资源为补充的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最后这项制度所建设的内容将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并内化为民族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