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教育追求"致用"无可厚非。教学生如何自处,如何与自然、他人、社会相处,进而很好地立足在这个世界,这种致用观是人的本然需求。连偏于形而上思考的大教育家,也不否认这一点。从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观到叶圣陶的"应付生活"观,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说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渗透"说——应该与学科知识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教育家们从未放弃致用的教育追求。但是,若将致用内涵掏得仅剩"应试",还美其名曰"精神关怀",就很值得警惕了。真正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