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译者在翻译中经历了从边缘化时期到逐渐受到重视的过程。一方面,传统的翻译研究更为注重的是原文内容和源语文化,译者被视为原文的"奴仆",要求译者隐身,译作透明,译者在人们眼中,无非就是传达发话者或作者的意思,让听者或读者明白发话者或作者所说;另一方面,翻译活动被局限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在现实世界中,从一门语言转换到另一门语言,实际上存在着语言、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困难,不可能做到两种语言间的完全对等,译者也就无法做到"仆人说"亦或是"隐身人"。随着翻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有了更多的了解,渐渐地开始不赞同"译者等同于仆人"这一说法,甚至产生了怀疑和批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