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孙毓棠的早期诗作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靠拢新月派,又走向现代主义与历史题材的结合,其间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孙毓棠显现出迈向成熟之前的“单纯”,对“真实”与“童真”的追求是他写作的起点,也始终作为精神底色存在。1940年代,浪漫主义不断被压缩,孙毓棠早期所使用的意象以及写作手法逐渐不再适应于“时代的诗情”,在“浮士德式的内心骚乱”状态下,他进入复杂的写作状态,以自身历史专业为参照系,强化了时代的感应神经。之前对孙毓棠的研究集中于名篇《宝马》,而忽略了孙毓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新诗创作上走向成熟、又最终归于沉寂的路径与原因,这或许仍然必须回到新诗文本的细读中去。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