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横窦狭窄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诊治策略探索

作者:谢静; 韩燕京; 赵鹏飞; 曾娜; 龚树生*
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 56(07): 704-712.
DOI:10.3760/cma.j.cn115330-20200820-00686

摘要

目的探索伴有横窦狭窄的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因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收入院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横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9年12月为末次随访时间, 分析入组患者临床特点、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腰椎穿刺压力和脑脊液成分, 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纯音听阈、眼底检查、颈动脉B超、骨密度、内分泌六项), 耳鸣残疾量表评分, 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随访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3例患者入组, 其中女性74例(89.2%), 男性9例(10.8%);右侧耳鸣54例(65.1%), 左侧耳鸣26例(31.3%), 双侧耳鸣3例(3.6%);静脉优势回流右侧56例(67.5%), 左侧16例(19.3%), 双侧均衡型11例(13.3%);双侧横窦狭窄46例(55.4%), 单侧横窦狭窄37例(44.6%);体质量指数(BMI)超重及肥胖者41例(49.4%);耳鸣残疾量表评分3级及以上者66例(79.5%)。最终33例患者选择观察(39.8%), 选择乙状窦相关手术、介入手术及导静脉封闭的患者分别为40例(48.2%), 8例(9.6%)及2例(2.4%)。74例随访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6.2个月。对48例手术患者的分析显示, 乙状窦相关手术后耳鸣消失又复发的患者, 其静脉窦内压力差高的比例较大;介入手术若同期植入支架则治疗效果好;导静脉封闭患者术后效果不佳。对26位腰椎穿刺患者分析发现, 正常颅压8例、颅高压18例, 两组患者静脉窦内压力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而发病年龄、伴随症状、BMI、空蝶鞍及视乳头水肿比例等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伴有横窦狭窄的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评估需要规范的流程, 视乳头水肿不能作为早期颅高压患者的敏感检测指标, 静脉窦内压力差可能是提示颅高压的指标之一。减轻体重可以作为观察期的保守治疗方法, 静脉窦明显狭窄是乙状窦手术患者复发的风险因素, 介入支架手术是治疗继发于横窦狭窄的耳鸣患者的有效方法。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