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强化治疗后残余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分析了椎体强化治疗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但不够全面且发生机制不甚清晰。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治疗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经皮椎体强化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共217例。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内任意一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4分则认为有术后残余痛,依据有无残余痛的情况分为残余痛组(n=33)、无残余痛组(n=184)。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慢性病史、外伤史、骨折椎体部位、腰背痛史、腰背筋膜损伤、骨密度、邻椎骨折、手术方式、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率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慢性病史、骨折椎体部位、手术方式、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2)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外伤史、腰背筋膜损伤、腰背痛史、骨密度、邻椎骨折、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3)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腰背筋膜损伤、骨密度、邻椎骨折、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率是术后残余腰痛的危险因素(P <0.05);(4)结果表明体质量指数、腰背筋膜损伤、骨密度、邻椎骨折、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率是引起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从而减少术后残余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