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地下水中氯代甲烷烃自然衰减机制

作者:范婷婷; 夏菲洋; 孔令雅; 王荐; 姜登登; 杨璐; 张胜田; 邓绍坡
来源: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2): 3934-3945.

摘要

自然衰减监控技术在农药污染场地的实践应用较少,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以农药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地下水中氯代甲烷烃的自然衰减能力、作用机制及降解时间进行了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表明,作为污染源的MW1-17点位地下水中的四氯化碳和氯仿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在4 a内降解率分别在95%和94%以上。经计算,四氯化碳和氯仿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 d-1和0.001 3 d-1。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充足的证据表明MW1-17点位存在微生物降解。四氯化碳与NO3-、DO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W1-17的四氯化碳在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以微生物共代谢降解为主,而在2018年12月以后以还原脱氯降解为主。微生物多样性的结果也表明,从2016年到2021年,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向厌氧型转化,还原脱氯功能细菌丰度有所增加。

  • 单位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