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鞍底硬膜缝合(不同方式)、骨性重建与鼻中隔带蒂黏膜瓣(pedicled nasoseptal flap, PNSF)对垂体瘤经鼻内镜术中发生中、高流量脑脊液漏的重建效能及其各自作用权重。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神经内镜标准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生2~3级脑脊液漏(Kelly分级)的病例资料。将鞍底硬膜缝合方式、骨性重建、PNSF使用情况及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糖尿病、肿瘤大小和漏口直径等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术后脑脊液鼻漏持续时间和卧床时间的影响,重点分析硬膜缝合、骨性重建与PNSF对鞍底重建效果相关指标的影响强度(即效能强度)。结果 共纳入病例281例,平均年龄(47±12.6)岁,男性占比52.6%,其中应用PNSF 93例次,骨性重建268例次,鞍底硬膜锚定式缝合109例次,补丁式缝合50例次,未缝合122例次。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NSF、骨性重建和鞍底硬膜缝合的应用均显著减少术后鼻漏时间[分别减少18.524、35.876和16.983/19.791(锚定缝合/补丁缝合)h,均为P<0.001]与卧床时间[分别减少16.797、58.233和18.063/21.604(锚定缝合/补丁缝合)h,均为P<0.001],其中硬膜锚定式缝合与补丁式缝合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缩短鼻漏时间,标准化系数后修补效能强度排序为鞍底缝合>PNSF>骨性重建[标准β=0.211/0.207(锚定缝合/补丁缝合)>0.200>0.165];对减少卧床时间的效能强度排序为骨性重建>鞍底缝合>PNSF[标准β=0.239>0.206/0.210(锚定缝合/补丁缝合)>0.164]。骨性重建技术经25~30例学习曲线稳定后平均耗时(3.9±0.4)min。鞍底缝合经30~40例学习曲线平稳后平均每针缝合耗时(3.7±0.3)min,每例术中平均缝合(3.7±1.0)针,每例术中平均耗时(13.6±2.7)min。结论 鞍底硬膜锚定式或补丁式缝合均可有效缩短脑脊液鼻漏持续时间和卧床时间,骨性重建提高了重建稳定性,尤其利于早期起床活动,以上两者学习曲线合理且术中耗时经济,作用权重接近甚至超过PNSF,可作为PNSF的有效补充甚至替代。
-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