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沿海地区夏初PM2.5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解析

作者:刘一鸣; 郑浩阳*; 陈阁香; 滕超; 林泽健
来源:环境科学学报, 2023, 43(01): 237-246.
DOI:10.13671/j.hjkxxb.2022.0448

摘要

2018年6月7日—7月10日,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成分监测仪(IGAC)在珠海市沿海站对PM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和气体开展连续观测分析.结果发现,夏初沿海地区水溶性离子处于较低水平,SO42-、NH4+、NO3-、Cl-、Na+、Ca2+、K+、Mg2+浓度分别为4.78、1.87、1.16、0.92、0.37、0.27、0.11和0.11μg·m-3,其中,代表海洋来源的Na+和Cl-浓度与珠江口东海岸的深圳沿海地区相当. Na+和Cl-呈明显的白天高、夜晚低的日变化特征,与海盐排放在海陆风环流下的输送有关.基于天气形势分析、气团来源分析和PMF来源解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期间发生的两次污染过程,一次是受到强热带风暴外围下沉气流影响,一次是受到低压槽系统影响,在两次污染期间珠海沿海站受到偏北气流影响,初夏秸秆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对沿海地区造成重要影响,K+和HONO浓度明显增加,大气氧化性的增加促进了夜间二次颗粒物和白天臭氧的生成,造成大气复合污染.在清洁阶段,珠海沿海地区受偏南气流影响,污染物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海盐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