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江铀矿田位于粤北诸广山岩体中南部,因产有棉花坑(302)、书楼丘(305)和长排等众多铀矿床而著名。空间上,这些铀矿床主要沿着长江岩体和油洞岩体接触部位分布,铀成矿与长江岩体和油洞岩体及其侵入其中的岩脉关系密切。前人对长江铀矿田岩体、岩脉与矿床等的形成年龄开展了大量测试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年龄数据。本文总结了长江铀矿田花岗岩、铀成矿及岩脉年代学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长江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形成时间为166~15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60.9 Ma),为中—晚侏罗世;油洞二云母花岗岩岩体形成于245.6~219.6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32.1 Ma),为三叠纪。区内发育辉长闪长岩、角闪辉绿岩、细粒花岗质岩和煌斑岩等多种岩脉,岩脉活动至少可以划分为3期,即晚侏罗世基性脉岩(150~145.1 Ma)、早白垩世酸性脉岩(138.6~123.9 Ma)和早白垩世基性脉岩(110 Ma)。长江铀矿田的铀成矿作用从早白垩世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古新世,年龄数据127~60 Ma,时间跨度较大,可划分为早白垩世成矿期(127~119 Ma)、晚白垩世成矿期(75~67 Ma)和古新世成矿期(61~54 Ma),其中以70~60 Ma(晚白垩世—古新世)年龄数据比较集中,可能是该区铀成矿高峰期。从时间来看,长江铀矿田成岩与铀成矿演化顺序为:油洞岩体→长江岩体→早期基性岩脉→细粒花岗质岩脉→早期铀成矿阶段→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脉→晚期基性岩脉→第二期铀成矿阶段→晚期铀成矿阶段。长江铀矿田成岩与铀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6期:三叠纪花岗岩浆作用(油洞岩体)、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作用(长江岩体)、晚侏罗世基性脉岩作用(辉长闪长岩脉,150 Ma;角闪辉绿岩脉,145 Ma)、早白垩世脉岩与铀成矿作用(138.6~110 Ma)、晚白垩世铀成矿作用(75~67 Ma)、古新世铀成矿作用(61~54 Ma)。后续建议进一步加强除棉花坑铀矿床(302)、书楼丘铀矿床(305)和长排铀矿床以外的铀矿床成矿年代学、煌斑岩等其他岩脉年代学以及铀成矿机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找矿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