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迁移率族蛋白-1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中表达的作用

作者:朱卫东; 余灿*; 余枭; 李霞; 李志强; 朱红伟; 韩铎; 黄珲
来源: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8, 35(09): 1650-1653.
DOI: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8.09.019

摘要

目的建立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模型,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其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rmTNF-α)(10 ng/ml)、泛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 (10 μmol/L)、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 (30 μmol/L)处理L929细胞, 建立程序性坏死模型。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流式检测细胞生存和死亡率;电镜观察细胞死亡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程序性坏死关键信号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磷酸化混合系列激酶样结构域蛋白(pMLKL)及HMGB1在核内/胞质的改变, 同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胞外HMGB1水平;免疫共沉淀检测HMGB1与RIP3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程序性坏死组PI阳性率明显增加, 生存率下降[(32.76±2.00)%比(16.16±3.00)%;(61.77±3.00)%比(78.63%±3.50)%], 抑制程序性坏死后PI阳性率明显下降, 生存率上升[(1.76±0.50)%比(32.76±2.00)%;(96.73±7.00)%比(61.77±3.00)%]。程序性坏死组RIP3/pMLKL的表达上调(t=71.085, P=0.000;t=58.314, P=0.000), 抑制程序性坏死后RIP3/pMLKL表达下调(t=-23.620, P=0.000;t=-36.616, P=0.000)。程序性坏死组核HMGB1的表达减少, 胞质HMGB1表达增加, 胞外HMGB1增加(t=-41.299, P=0.000;t=56.667, P=0.000;t=63.319, P=0.000), 抑制程序性坏死后, 胞外HMGB1减少(t=-31.095, P=0.000)。程序性坏死组HMGB1与RIP3结合减弱, 抑制程序性坏死后HMGB1与RIP3结合增强(t=-20.201, P=0.000;t=18.529, P=0.000)。结论 TNF-α联合z-VAD-fmk可诱导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 HMGB1从核内释放至胞质, 通过被动方式释放至胞外, 发挥其相关致炎作用。同时胞质HMGB1通过与RIP3相互作用可能对程序性坏死起到负向调控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