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应北京大学中文系邀请,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王德威先生,于2017年10月16日至23日出任第五届"胡适人文讲座"主讲人,发表了题为"现代中国文论刍议"的系列演讲。"胡适人文讲座"是北大中文系最高规格的学术讲座项目,自2010年设立以来,已经先后邀请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李欧梵与瓦格纳(Rudolf G. Wagner)四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王德威教授的系列演讲分为四场,包括"鲁迅,新儒家,‘幽暗意识’:论‘文’与‘心’""钱钟书,陈寅恪,与危机时刻的文学批评:论‘诗’与‘史’""现代中国文论的‘情·动·力’:论‘兴’与‘情’"与"再论‘启蒙’,‘革命’——与‘抒情’"。根据王德威教授的设计,总此四场讲座"以四种不同角度,审理现代中国文论出入今古、中西的关系;特别强调‘五四’后的文人和知识分子如何与现代情境——从西学理论到政治要求,从历史经验到感觉结构——产生互动,并以文论作为彰显、介入、诠释现代性的方法"。而在"文学革命"发端一百周年之际,以"现代中国文论刍议"为题于北京大学发表这一系列演讲,也旨在向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刊于《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致意。按照"胡适人文讲座"的惯例,主讲人的最后一场演讲以学术对话的形式举行。王德威教授为此专门择取了"再论‘启蒙’,‘革命’——与‘抒情’"的讲题,并且特邀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陈国球先生联袂主讲。2006年,应陈平原教授的邀请,王德威教授首次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发表系列演讲。在演讲中,他正式提出了"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议题。2010年,根据该次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的《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三联书店)问世,成了王德威教授讨论这一议题的首部著作。"抒情传统"论述也由此开始走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为近、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关注与发展,并在学界引起争议。此后,王德威教授又在台湾出版了《现代"抒情传统"四论》(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一书,将现代中国"抒情传统"论述的对象由文学拓展到其他艺术门类。2011年,王德威教授重回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启蒙、革命——与抒情"的专题演讲,提出三者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命题"。关于"再论‘启蒙’,‘革命’——与‘抒情’"的讲题,王德威教授自述其旨要是"延续2011年在北大演讲的命题,提议纳‘抒情’为一种参数,对中国现代‘启蒙’与‘革命’两大范式重做检讨;亦即将二元论述三角化,关注‘革命’‘启蒙’‘抒情’三者的联动关系。此处所谓‘情’意指感情、人情、世情;是人性的七情六欲,也是历史的情境状态;是本然真实的存在,也是审时度势的能力。‘启蒙’无论如何诉诸理性,需要想象力的无中生有;‘革命’如果没有撼人心弦的诗情,无以让千万人生死相与。更要强调的是,二十世纪的‘抒情’话语总已扣紧时代的幽暗意识。本讲探勘传统诗学未能触及的矛盾冲突,并思考‘抒情’话语和当代文化政治的相互关连。"而就在第五届"胡适人文讲座"举行的同时,王德威教授关于现代中国"抒情传统"的新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麦田出版)在台湾问世。此书不仅是其2015年出版的英文著作The Lyrical in Epic Time: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1949Crisi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的中译本,而且经过了大幅改写,可谓其就这一议题做出的最新的,也是总结性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认识价值。"再论‘启蒙’,‘革命’——与‘抒情’"座谈会由陈晓明教授主持,王德威、陈国球教授引言,张辉、李杨、王风、贺桂梅、姜涛、邵燕君教授出席并发言。(李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