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分别予以核磁共振成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颈动脉血管斑块性质。方法入组67例患者,经过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确认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4例,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确认为脑梗死非急性期患者23例,均在发病后3d内行颈动脉核磁共振黑血成像(HRMR)及超声多普勒检查(CDFI)。分别测定颈动脉血管斑块的稳定性及易损性。结果在4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共88支颈动脉血管,超声多普勒52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59.09%,其中易损斑块11支,检出率12.50%;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74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84.09%,其中易损斑块25支,检出率28.4%。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例脑梗死非急性期患者中,共46支颈动脉颈动脉血管,超声多普勒28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60.87%,其中易损斑块8支,检出率17.39%;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38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82.61%,其中易损斑块13支,检出率28.26%。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多普勒检查。结论推荐使用无创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颈动脉血管的易损斑块,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