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近距离放射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BTPS)模拟肿瘤靶区变化,探究植入放射性碘-125(Iodine 125,125I)粒子后随时间延长靶区体积与剂量参数的关系。方法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均匀球体模型模拟不同肿瘤体积,按体积变化速度分组,适形指数(CI)、外部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做线性回归分析,初步得出在植入粒子后最佳的靶体积缩小速度及对剂量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3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及术后剂量参数对比,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分析术后3个月的动态剂量验证,初步分析靶区变化与时间对剂量的交互作用。结果 EI与模拟靶体积缩小速度呈正相关(B=251.323,P<0.005)。HI与模拟靶体积缩小速度呈负相关(B=-355.296,P<0.001)。肿瘤靶体积缩小30%~35%最为理想。3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术后验证与术前计划各剂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粒子植入患者的靶体积缩小<30%、30%~35%、>35%组的时间与剂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靶体积缩小速度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D90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11)=53.147,P<0.001。结论 CT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术后各剂量指标与术前比较无差别,可以较好实施术前计划方案,避免重要脏器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能成为重复性好的标准术式。植入时间与肿瘤靶区缩小对剂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当靶体积缩小30%~35%范围时各剂量参数可维持在理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