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土家族药三颗针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胡雪黎; 周昌园; 徐睿; 李鸿; 杨宝; 龙健; 涂星; 聂娟; 刘可云; 胡泽华*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09): 2490-2499.
DOI:10.19540/j.cnki.cjcmm.20230130.401

摘要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土家族药三颗针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血清、粪便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三颗针干预UC的代谢途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DSS诱导小鼠UC模型。记录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及结肠长度。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检测小鼠血清与粪便中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表征,筛选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采用MetaboAnalyst 5.0软件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三颗针可以显著改善UC小鼠的症状,提高组织中抗炎因子IL-10水平;分别在小鼠血清与粪便中鉴定出56、43个差异代谢物,属于脂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经三颗针干预后,发生紊乱的代谢物水平逐渐向正常组靠近。涉及到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因此,三颗针可以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