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我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08~2019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自发报告,剔除信息不全和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基本信息、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心律失常类型、ADR治疗和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 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报告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5.17±21.20)岁,以45~64岁占比最高(35.72%);共涉及19类、387种药物,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右美托咪定(24.15%)、莫西沙星(16.18%)、重组人白介素-11(11.11%)、沙丁胺醇(10.39%)、胺碘酮(7.73%);心律失常类型多样,以心动过速(56.46%)和心动过缓(19.63%)为主。与非QT/QTc间期延长组相比,年龄>65岁(P=0.007)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P=0.016)是QT/QTc间期延长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药物以抗心律失常药和抗过敏药为主。结论:莫西沙星和胺碘酮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重组人白介素-11以诱发心房颤动为主,右美托咪定主要为心动过缓,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老年人和原患心脑血管疾病是药物导致QT/QTc间期延长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点关注;有必要开展重点品种主动监测研究,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