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盐商捐输很少起到补苴国家财政的效果。乾嘉时期,两淮盐商频繁获准“借帑报效、分纲纳还”,导致运库账目“公私交杂”,部分总商借机控制运库并以“赏借办公”为名大肆侵吞库款。皇帝“赏收”捐银是为绕过户部灵活支用库银,总商则是为“借”而“捐”,即借口捐输、套出库银以获取维持经营的现金流。管库总商越捐越富,散商则因无法染指库银越捐越穷,两淮“质窝”借贷市场由是发展。延至道光初年,运库存银已被瓜分殆尽,朝廷勒令长期以来“虚称报效”的盐商按限归缴巨额欠款。市场银根紧俏,抛售根窝,两淮盐商因窝价下跌、利率飙升而消乏歇业,最终在陶澍改革中破产。清代收支定额原则下的会计制度,不能实现对利润、损失的精确核算,是政府财政管理失败的根源所在。